走過臺南一些文化園區,今天改為尋訪幾間從小就在身邊的廟宇。
因為在中西區大概住了20幾年,幼稚園一路到高中、結婚、工作也都在臺南,有一些廟宇天天見面,但卻不了解,近來有時間,就多認識一下吧!
第一間目標就是住家隔壁的八吉境關帝廳,因為太熟了,一直以為是間小廟,可是最近在坊間圖書及網路上查資料,才知是清康熙年間,巡道署官吏祭拜關帝而建造之廟宇,
臺南最早的關帝廟為後甲關帝廳(現稱關帝殿),據傳是明永曆年間某鄭氏部將在隨鄭經西征後,於撤回臺灣時自家鄉迎回關帝神像,在崁頂山保舍甲莊建廟奉祀後逐漸發展而成,為昔日府城東門外各莊民信奉的廟宇,該廟原為官廟,但後來官員覺得出城參拜不便,且進入莊頭的道路狹小,遂在臺南府城西定坊臺灣巡道署左畔(即今永福國小學校附近)建關帝廳,廟宇坐北向南,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經臺灣巡撫道臺吳昌祚修建,乾隆四十四年(公元一七七九年),獲頒「浩浩其天」匾一面,現懸掛於正殿頂上,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年)復經臺灣巡撫道臺金溶及地方仕紳黃鐘岳共同發起整修,迨清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因甲午戰爭烽火波及毀損,日本領臺後,被充為官員宿舍之用,昭和四年,由於市街改正,遷建於「講古腳」即今現址。
但今天去看,‧‧‧在整修,而且廟埕前原本有住家,也全部遷走,改為神明的暫駐之地,看來我真的太久沒有走近這裡了。
接下來是三級古蹟鄭氏家廟
創建於明永曆17年(西元1663年),原為鄭經所建,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專祠。臺灣入清版圖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近年改稱鄭姓宗祠,復正名「鄭成功祖廟」。
修建碑記
入口處的雕像
三川門
正堂
正堂供奉鄭成功神像,高懸清乾隆36年(1771)「三圭世錫」匾額,堂內石柱聯刻「昭義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績,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
廟中有遊客在聽廟方人員解說,後方還有第三進,怕耽誤太多時間就沒去了。
外牆的紅牆綠杆別有味道
由外向內看的鄭成功母子像
隔壁是三官廟,記得前一陣子也在整修,現在看來還很新,但找不到任何說明。
對面還有五帝廟,可是也在整修,臺南的廟宇最近是都想改頭換面嗎?
路邊的指標顯示巷子中有報恩堂,進去看看
很傳統的建築,但沒有說明,大門深鎖,再查資料吧
接下來順中正路往西,到三級古蹟總趕宮
創建於明永曆16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來台以後,原稱「聖公宮」,主祀聖公爺,姓倪、軼其名,生長海邊,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歿而為神,故尊稱「倪總管公」;至清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訛稱「總趕宮」。
倪總管公職司海舶,原為漳、泉舟人所祀,傳至台灣,成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廟前石柱楹聯可以為證。廟藏道光年間的重要捐題碑記與清代名宦楊廷理長生祿位,皆珍貴文物
門前也在整修,重修碑記中提及臺南市政府有古蹟重修政策,難怪許多廟都在重整,捐款最多的是奇美實業,一百萬,不知道是不是市府政策奇美贊助。
旁邊的一間小廟,五瘟宮
往北越過中正路來到沙淘宮,整修
沙淘宮
古蹟編號:30號
創建年代:明永曆35年(公元1681年)
沿革:原為草庵,主祀太子爺,迨至乾隆年間改建,光緒15年重修,本省光復後數次修葺,內神像15尊、禮器20餘件。
保西宮
古蹟編號:47號
創建年代:清康熙57年(公元1718年)
沿革:廟原接近海岸,當時稱曰「王宮港」,奉祀葉府千歲,至嘉慶年間因年久失修,曾由地方信徒募資於嘉慶5年(1800年)修復
向西越過西門路,來到淺草商圈,日治時期的蕉農倉庫前的老樹被蘇迪勒颱風連根拔起,真是不捨,彷彿老物就是這樣一件一件的消逝,之後就再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