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有關於府城隍廟的新聞,所以今天的目標就選定府城隍廟。

一路往東騎,在公園路上看到陰陽公廟。

這間廟好像也是最近重修過的,臺南市的廟宇最近都在重修。

古蹟編號:108

創建年代: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

沿革:創建於道光7年(1827年),原址位於東竹巷(約今公園國小南側),日治時期經二次徵收,,幸先有信是邱玉梯,後有管理人鄭成發起信眾鳩款,分別重建於原址對面及現址,民國52年(1963年)復於今址修建為現貌。

主祀陰陽公,職司陰陽都司總管,濟世行醫,專治奇疾,有求必應,每年農曆10月1日為其聖誕。

 IMG_0862 (Copy).JPG IMG_0863 (Copy).JPG

這塊解說牌看來好新,內容文句好像也是近20年來才會用的詞,不知是否是最近登記的古廟?

IMG_0861 (Copy).JPG  

繼續朝目標前進,順著民權路往東走,可以先到另一古廟東嶽殿

途中看到的兩間很有造型的教堂。

在民權路東嶽殿附近的店家,很多都從事佛像雕刻和繡莊等傳統技藝。

  IMG_0867 (Copy).JPG  IMG_0869 (Copy).JPG

東嶽殿

創建於明永曆27年(1673年),稱嶽帝廟,為全台最古老的嶽帝廟。原建築為三進二廂,巍峨崇煥;歷代曾多次重建與改修,民國83年(1994年)古蹟修復完工而成今貌,現為直轄市定古蹟。正殿主祀東嶽大帝,中殿主祀地藏王菩薩,配祀十殿閻王,後殿主祀酆都大帝;呈現職司陰間的寺廟情境。廟中法事頻繁,信徒透過打城超拔、血懺轉世、牽亡懷思等科儀法術,嘗試與親人的亡魂進行溝通、聯繫,用以安定人鬼之間的關係,慎終追遠的美德義流露無遺,其宗教儀式已成為府城的民俗特色。

IMG_0871 (Copy).JPG  IMG_0872 (Copy).JPG  

從萬昌街往北到府城隍廟

途中經過兩間廟

辜婦媽廟

IMG_0873 (Copy).JPG  

厲王壇七府千歲

IMG_0874 (Copy).JPG

總算到了府城隍廟

這間廟是府城很有名的廟,記得小時候要考升學考試,媽媽都會來拜拜,我們家的小孩也都考得很順利。

臺灣府城隍廟

創建於明永曆23年(1669年),是臺灣最早建立的城隍廟,現為國定古蹟。清代禮制,凡府、州、縣長官新任入境,必先謁告城隍而後履任;朔、望日亦必行香致祭。民間咸信城隍主管人間善惡、禍福,綜理陰陽,所以城隍廟具陰森威赫的風格。廟內「爾來了」匾額高懸,傳達陰森懾人、恩威並濟的氣氛,與天壇「一」字匾、竹溪寺「了然世界」匾並稱臺灣府城三大名匾;進大門後回首仰望,超大型算盤高掛門楣,象徵主神計算人間善惡是非,昭明法理。

IMG_0878 (Copy).JPG   

正門

IMG_0879 (Copy).JPGIMG_0886 (Copy).JPG  

左通右達

 IMG_0876 (Copy).JPG    IMG_0887 (Copy).JPG

廟內名匾「爾來了」

三大名匾

府城隍廟「爾來了」、竹溪寺「了然世界」與天壇「一」等三匾,有府城三大名匾之稱,除具書法之美,更以宗教意境取勝,如「爾來了」迎門高懸,耀眼醒目,強烈傳達城隍廟必備的陰森懾人、恩威並濟的氣氛。

IMG_0880 (Copy).JPG  IMG_0882 (Copy).JPG

 門外的木雕「水淹金山寺」

白蛇傳的主戲:白娘娘率兵遣將、風起浪湧;法海居危不亂、老僧入定;許先消遙無事、小和尚觀賞鬥法:透過精美木雕,故事中人物神采各異,十分熱鬧。畫面正下方有一憨番,賣力扛舉船隻,尤具特色。

 IMG_0884 (Copy).JPG IMG_0885 (Copy).JPGIMG_0883 (Copy).JPG

門外有一臺灣府署遺址碑

字太模糊了,看不清楚

IMG_0875 (Copy).JPG

前往下一個目標,清水寺

  IMG_0877 (Copy).JPG 

途中又見一教堂

IMG_0888 (Copy).JPG  

清水寺

創建於清康熙23~61年之間(1683~1722), 原奉祀清水祖師,寺前為溝仔底,某次大雨後,漂流一塊柴木,里人拾取雕刻觀世音金身供奉,稱「水流觀音」,並改主祀觀音佛祖,同祀清水祖師。昔日被譽為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為府城重要佛寺。廟內留存光緒2年(1876年)「流水前身」及光緒11年(1885年)「大觀在上」二方古匾,寺前左右兩側有兩棵百年榕樹,目前由臺南市政府列為珍貴的自然資源,還有一個百年幫浦,目前仍可使用,水質清澈自然。民國100年(2011年)重修落成,即今堂皇廟貌。

IMG_0890 (Copy).JPGIMG_0891 (Copy).JPG 

順路回家,繞過湯德章紀念公園又可見一教堂──鼎鼎大名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堂

耶誕夜時會有彌撒,青年團契也會在戶外活動,等待倒數。

IMG_0892 (Copy).JPG

對面的氣象測候所

IMG_0893 (Copy).JPG  

從測候所旁邊的巷子進去可看到日式建築「鶯料理」,也是去年整建完成的吧。

欄杆上有日式的剪影

IMG_0894 (Copy).JPGIMG_0895 (Copy).JPGIMG_0897 (Copy).JPG

日式建築、庭院、雨漏

 IMG_0899 (Copy).JPG IMG_0898 (Copy).JPG       IMG_0901 (Copy).JPG

前方是天壇

IMG_0896 (Copy).JPG  

天壇,記得小時候阿嬤會在農曆正月初九子時帶我們到廟裡拜拜,人山人海;現在過年時或想求平安順利也會來拜拜。

三級古蹟,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天壇位於鷲嶺的西側坡上,鷲嶺係指今日湯德彰紀念公園週遭一帶的高坡地形,是府城地勢最高的地點,所以明鄭時期選定此地作為祭天的地方。昔日府城民眾逢玉皇上帝聖誕時,都要到這處古稱「天公埕」的高亢之地,向上天禱告祈福,直到清咸豐4年(1854年)興建廟宇「天公壇」,主祀玉皇上帝,俗稱「天公廟」,乃全臺首廟。香火也愈發旺盛,乃府城民間信仰的重鎮。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更是府城最為壯觀的廟會,香火旺盛、熱鬧非凡;臺南天壇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廟藏石獅、龍柱、壁堵諸石作,精雕細琢;神龕、雀替、憨番諸木作,刻畫入微;今古匾額眾多,正殿檐廊的「一」字匾以宗教義境取勝,被稱為府城三大名匾之一,碑記亦多,詳述史實;消災解厄、祈福改運諸法事,允為府城民俗的特色。

IMG_0904 (Copy).JPG

IMG_0903 (Copy).JPG  IMG_0905 (Copy).JPGIMG_0910 (Copy).JPG

正面的照壁

IMG_0902 (Copy).JPG  

入口右側牆面的石雕

吉祥壁堵

清代石刻,以中國文字的線條特徵,表現書法與圖案藝術,「福祿」二字化為繁盛花朵,已收束腰身圍繞「壽」自而成花瓶之狀,構成福祿壽與平安的旨趣;又以彩帶般「山海」二字,配合主題而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祝頌。

IMG_0907 (Copy).JPG IMG_0906 (Copy).JPG   

「一」字匾

IMG_0908 (Copy).JPG  

玉皇上帝介紹石碑
玉皇上帝聖紀

玉皇上帝簡稱「玉帝」。道藏真靈位業圖說:「玉帝居玉清,三元宮第一,中位」,即以玉皇上帝簡稱為「玉帝」。宋史真宗記云:「祭玉皇於朝元殿」。則又稱為「玉皇」。宋史禮志云:「上玉帝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珍體道昊天玉皇大帝』」。道經則稱為「玉皇大天尊」及「玄穹高上帝」,周禮云:「昊天上帝者,即玉皇上帝也。」

來歷:玉皇上帝及三清所化為太極界第一位尊神。

生平事蹟:統御萬天,行化宇宙,施天之道,佈天之德,掌理萬聖千真,主宰眾職群仙,全國各地,民間均尊之為「天公」,過去每個家庭正廳的大樑上都吊著一個「天公爐」,可見民間對「玉皇上帝」是何等的尊敬。

必誦之道教經典:「玉皇本行集經」、「玉皇胎息經」、「玉皇心印經」

 IMG_0909 (Copy).JPG  

接下來前往二級古蹟北極殿

IMG_0911 (Copy).JPGIMG_0936 (Copy).JPG  

北極殿

相傳創立於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歷史久遠;俗稱「大上帝廟」,以別於俗稱「小上帝廟」的開基靈祐宮。

主祀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即古人對北極星的崇拜,為明代重要的祀典、明鄭政權的守護神,也是民間信仰的航海守護神,是明代崇信主神之一。北極殿位居昔日府城都市核心,反映其信仰的重要性。玄天上帝原稱玄武上帝,其像常作披髮跣足、分踏龜蛇之狀,乃係五行方位中北方「玄武」圖像,色尚黑,故廟內大門、柱身、旗幟皆作玄(黑)色,允為特徵。

廟藏歷代古碑,可知興革;清道光古鐘鑄造精美,石礎雕刻古拙;正殿明永曆23年(1669年)寧靖王朱術桂題「威靈赫奕」匾額,為全台現存年代最早、且唯一僅存的明代匾額,皆珍貴文物。

IMG_0932 (Copy).JPG IMG_0912 (Copy).JPG

位置

府城之龍脈由崗山頭西北行,由大東門入城,經鷲嶺由普濟殿入臺江,再由鷲嶺分向南北延伸,如靈鷲或鳳凰展翅。

北極殿位居府城鷲嶺古地,是明、清時代府城的制高點,故明鄭擇此建廟作為信仰中心,高屋建瓴,氣勢宏偉,規制巍峨,故有「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之語;後殿拜亭懸掛「鷲嶺」古匾,印證府城地勢東高西低的地形風貌。

IMG_0915 (Copy).JPG  IMG_0929 (Copy).JPG  

烏柱

本廟之柱皆漆烏黑,並無盤龍,以本廟雖建於鄭氏之時,然非祀明帝之宗廟,故無龍柱,又主神司北天玄武七宿,北天色玄,故柱為烏黑,與全台各廟寺多為紅色有異。

IMG_0914 (Copy).JPG IMG_0913 (Copy).JPG    

 

拜庭

三川門之內為中庭,中庭之內為拜庭,左右壁各有圓形彩繪,左繪前漢三傑,右繪風塵三俠,分表節義,係畫師潘麗水所繪,橫稅之額為鳳凰牡丹,示富貴,稅之上為獅,在上為梅,分示任重道遠與貞潔。

IMG_0931 (Copy).JPGIMG_0930 (Copy).JPG

 正殿──玄天上帝像與寧靖王題匾

 IMG_0916 (Copy).JPGIMG_0919 (Copy).JPGIMG_0920 (Copy).JPG  IMG_0921 (Copy).JPG  IMG_0922 (Copy).JPG  IMG_0925 (Copy).JPG

正殿壁畫

拜亭之內為正殿,左右壁之書畫,方形圓形各一,

IMG_0917 (Copy).JPG

左壁方形為武當聖蹟題詩,右壁方形題水落石出,為潘麗水所繪。

IMG_0918 (Copy).JPG

圓形左壁為武侯奉表,右壁為歷山耕田,分表忠孝,與拜廷之二圓形畫合為忠孝節義,皆潘麗水所繪。

IMG_0926 (Copy).JPG   

正殿後方─姑蘇古鐘

道光17年(1837年)枋橋頭信士吳尚新(吳園創辦者)赴姑蘇鑄鐘,鐘身環鑄「北極寶殿」四大字,並鑄有祈福銘文八句:「帝道遐昌,吉祥如意,皇圖鞏固,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八方寧靜,風調雨順,千祥雲集。」鐘扭鑄有龍生九子之「蒲牢」神獸,相傳神獸好吼叫,故置其形像於鐘上;又相傳蒲牢害怕鯨魚,所以會以雕刻成鯨魚外型的槌撞擊,以求鐘聲嘹喨悅耳,故又稱「鯨發」。

唯此鐘已壞,目前停用,今置於正殿屏後地藏王案西側,是臺灣為一的一口姑蘇古鐘。

   IMG_0928 (Copy).JPG IMG_0927 (Copy).JPG  IMG_0923 (Copy).JPG

出北極殿,對面有一間看來也是剛整修好的小廟,近看才知是福德祠

 IMG_0934 (Copy).JPG  IMG_0935 (Copy).JPG

繼續往前,轉個彎看到有指標往萬福庵

IMG_0933 (Copy).JPG

市定古蹟─萬福庵照牆

萬福庵原係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英義伯阮駿夫人府邸,阮夫人本姓「鄭」,延平郡王鄭成功宗人。阮夫人孤苦無依而守節彌堅,乃就所居設立齋堂,誦經禮佛,吃齋修行終老。及歿,里人懷思,就其遺居改為「阮夫人寺」。清嘉慶11年(1806年)阮夫人寺重修,改稱「萬福庵」,主祀觀世音菩薩。今日庵內仍設「阮夫人堂」,供奉阮駿夫婦神位。

「照牆」又稱照壁,是傳統建築特有的入口屏障形式,具有隱蔽與阻擋的功能。萬福庵照牆的創建年代未詳,疑為清代建物。牆為二重脊,燕尾脊舒暢微揚;內以紅磚為材料,外飾白灰,近年曾做整修而成今貌,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IMG_0939 (Copy).JPG IMG_0938 (Copy).JPG IMG_0937 (Copy).JPG   

   庵前的榕樹─公王樹靈猴,好像是榕樹的樹身出現類似猴子的形狀,因此庵內亦祭拜齊天大聖

IMG_0940 (Copy).JPG

旁邊的一間古宅──陳世興宅

陳家原定居寧南坊,後因人口繁眾,陳家第三代陳奇策遂於清乾隆20年(1756年)擇鎮北坊萬福庵南邊興建今見之陳世興古宅,距今近二百餘年。古宅大門有「世興」牌匾一方,乃當時經商店號,以陳世興作為收租的名號,據史料推測「世興」櫻指號事興的陳家渡臺六世陳怡贊。

據陳氏家譜所載,陳家一脈由自大陸渡臺的始祖陳登昌所建立。陳登昌一脈自第二代陳鵬南高中貢生,今正廳前仍懸落款為清康熙58年(1719)之「貢元」匾,其後子孫亦屢奪功名,故宅第非常講究。

IMG_0942 (Copy).JPGIMG_0943 (Copy).JPGIMG_0944 (Copy).JPG   IMG_0941 (Copy).JPG   

繼續往前走,越過民族路,赤崁樓旁的巷子可見「小上帝廟」──靈祐宮

IMG_0945 (Copy).JPG

 

開基靈祐宮

相傳創建於明永曆25年(西元1671年),主祀玄天上帝,俗稱「小上帝廟」,以別於俗稱「大上帝廟」之北極殿。歷代皆有修葺,及日據時期,日人為擴充校舍,主殿遂遷移於三川門前,整座廟宇反向,而成今日座東朝西的方位。

主神居殿堂之上,俯視眾生,肅穆慈祥;灰壁彩畫三十六官將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石鼓與十礎雕刻精美,多吉祥圖案;清代嘉慶年間的香爐與道光、咸豐年間的扁聯,皆為珍貴文物。

IMG_0955 (Copy).JPGIMG_0956 (Copy).JPG

接下來經過新美街,舊稱米街,為鄭氏時的四坊分界,主要道路,轉進自強街,後來稱大銃街。

IMG_0964 (Copy).JPG         

先看到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開宮,肇基於德慶溪南水仔尾,遠溯明嘉靖林道乾入台江內海,闢港集結漢人而居,創建於明永曆年間,是府城最早興建的媽祖廟。

納入清版圖後,再雕奉府城媽、臺灣縣媽。昔地近海邊與南北通衢的大銃街,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俗稱水仔尾小媽祖廟,以別於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蔣毓英纂臺灣府志卷六載,西港仔渡在小媽宮口等足徵,謝金鑾臺灣縣置載始初廟祀誠然。乾隆30年,蔣允君重修沏碑,並上奉朝廷敕賜開基天后祖廟聖旨牌,乾隆42年,蔣元樞增建佛祖殿,並贈鎮殿觀音奉祀。

開基天后宮三進深邃,採減柱方式以拜殿連接前殿、正殿,空間雖狹長,卻也流暢開朗。廟藏文物豐富珍貴,雕奉於萬曆之軟身開基媽、明鄭時期金面鎮殿媽、背刻崇禎庚辰年湄州雕造之五媽、全台最古浮雕三爪龍柱、臺島赫聲著靈之黑面三媽、清乾隆年間的觀音像、屋簷下的憨番扛廟角,以及清代文人林朝英所題匾額,皆有可觀之處。

 IMG_0963 (Copy).JPG IMG_0958 (Copy).JPG IMG_0957 (Copy).JPG

 

單龍盤柱

清代龍柱採花崗岩圓雕,單龍婉轉盤柱的造型剛勁有力,姿態優美;嘴勢圓潤伏貼,不失威儀。柱身平直,飾以雲朵,線條簡潔明朗,沒有波濤環湧於下方,乃清初作品的特色。這對龍柱是本市寺廟最早龍柱之一。

 

IMG_0960 (Copy).JPG IMG_0959 (Copy).JPG   

 憨番扛廟角

臺灣傳統寺廟建築常見人物承重的造型,一副粗魯勇猛、孔武有力、作扛舉之狀,立於盤頭,俗稱「憨番扛廟角」,呈現力與美,具有建築裝飾與民族優越感的意念。所謂憨番,乃泛指非我族類的所有外國人,此處即塑成黑人形狀。

IMG_0962 (Copy).JPG IMG_0961 (Copy).JPG

往前一些,即可見到縣城隍廟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府城歷史廟宇編號:38號

創建年代:清康熙50年(公元1711年)

沿革:清康熙23年(1684年),設臺灣府,府下轄台灣、鳳山與諸羅等三縣,其中臺灣縣為臺灣府之首邑。傳統建置凡地方設置行政區域,必祀城隍尊神佐理陰陽,以為城市守護神。

康熙50年(1712年)臺灣縣知縣張宏倡資興建縣城隍廟於右營埔北(今中華日報社附近),至康熙52年(1714年)落成,主祀城隍爺,原為草堂;乾隆15年(1750年),臺灣知縣魯鼎梅遷建臺灣縣署於今成功國小校園,並將縣城隍廟遷移到縣署北邊。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重建,日治時期明治41年(1908年)遷建現址,1909年(民國前二年)由陸振芳發起重修,48年再修,69年(1980年)重修完工而成今貌,香火鼎盛。

現為一進三開間建築,門楣上書寫「爾來了麼」,彰顯城隍信仰的特色。

IMG_0966 (Copy).JPGIMG_0969 (Copy).JPG IMG_0967 (Copy).JPGIMG_0968 (Copy).JPG

順成功路西行,可看到一間廟宇「菱洲宮」

府城歷史廟宇編號:118

創建年代:清咸豐年間

沿革:主祀五府千歲(天、雷、朱、范、許),據稱咸豐年間,陸河貫流漂船,內有五府千歲神像,境民迎奉建廟。光緒22年(公元1896年)重修,農曆三月初三祭祀(玄天上帝)

 IMG_0970 (Copy).JPGIMG_0971 (Copy).JPG       IMG_0972 (Copy).JPG

今日行程:陰陽公廟→東嶽殿→府城隍廟→清水寺→太平境→氣象測候所→鶯料理→天壇→北極殿→福德祠→萬福庵→陳世興宅→靈祐宮→開基天后宮→縣城隍廟→菱洲宮

曰歷時2小時

擷取  

arrow
arrow

    mu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