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條港一日遊4/13(六)5:00~6:30

水仙宮→佛頭港景德祠→普濟殿→和勝堂→開基共善堂→看西街教會→漕幫三義堂→南沙宮

水仙宮

臺南水仙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號,是三級古蹟,也是昔日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廟內主祀水仙尊王,即「一帝兩王二大夫」的大禹、寒奡、項羽、伍子胥和屈原。該廟所在之地過去是臺灣府城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是三郊的總部所在地,該廟亦由當地商人合資興建。

該廟的前身最初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時由該地商人集資創建供奉水仙王之廟,當時只是間茅頂竹柱篾壁的質樸廟宇。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年),才改建為磚壁瓦頂。而四年後,臺灣縣知縣王仕俊將一間大店與四間小店的租金做為該廟香火來源。後來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原任臺灣水師左營遊擊的卓爾壇號召泉漳商旅集資重建,並聘請潮州工匠前來主持建築工作,耗費四年方完工。完工後,臺灣府知府王珍捐獻了「著靈鰲柱」匾給該廟。

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臺廈商旅陳逢春等人重修廟宇,並填平廟前的南勢港道以為廟埕,又購置店鋪以供香火、立碑於廟前埕覺津寺、建造後殿及獻「萬水朝宗」匾。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北郊商人蘇萬利等人集資修廟,為郊商參與廟宇維修之始。次年,由於水仙宮廟前小港淤塞,被附近居民侵佔,於是當時的臺灣府知府蔣允焄下令拆除違建並增廣廟埕,事後立「水仙宮清界勒石記」石碑在廟中三川門內。之後在嘉慶元年(1796年),三郊大修水仙宮,並改廟北十三間店鋪為「三益堂」,為總理三郊事務之辦公室;同年原奉祀在後殿的福德正神移到佛頭港景福祠合祀。之後道光十三年(1833年)、光緒三年(1877年)時,亦有整修。

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三郊資助過劉永福抗日,以及與中國大陸內地間的貿易之中斷,導致三郊商號不是被查抄就是倒閉,連帶影響到為三郊所管理的水仙宮。日本大正五年(1916年)時曾進行整修,但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時,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一番ヶ瀨佳雄)宣布解散原三郊與洋行買辦合組的「台南三郊組合」,併入「台南商工會議所」,並拍賣包含水仙宮在內的三郊產業,不過水仙宮與大天后宮因為總督府官員宮本延人及其他官員介入而暫緩處理。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水仙宮被盟軍轟炸,導致中、後殿毀損。後來在中後殿蓋了防空洞,而水仙宮只剩下三川門殿。而原祀奉於正殿內的五尊水仙尊王鎮殿金身,在水仙宮正殿拆除後,據傳金身被移往同屬三郊管理之大天后宮寄祀。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由郭炳輝發起在僅剩的三川門殿及部分中庭重建水仙宮,僅剩一進。之後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又整修過,約三年後完工,並於七十九年(1990年)為此建醮。

今天的水仙宮只剩下一進,已不復當初為七寺八廟之一時的恢弘模樣,廟宇周圍並成為了市場。不過廟內仍留有了一些古物,如蔣允焄所立「水仙宮清界勒石記」石碑和日本大正六年時的「重修水仙宮碑記」。

另外由於廟中有供奉大禹的關係,所以廟門上沒有門神,而以門釘裝飾。

軼聞過去在水仙宮前立有兩根旗杆,用來指揮三郊與五條港區自組的義民團抵禦外敵。然而據說右邊的旗杆沖到了對面藥王廟的藥王大帝,以致神像的眼睛受傷未癒。

IMG_0467 (Copy)IMG_0468 (Copy)  

佛頭港景德祠台南市中西區人和街44號

(1)景福祠是台南市唯一列為三級古蹟的土地公廟,創於清乾隆15年(1750年)。 廟前橫向的人和街(普濟街)舊稱「杉行街」,為昔日杉行聚集之處,與縱向的海安路414巷,構成獨特的丁字形街道。

在200多年前,人和街(普濟街)是熱鬧的碼頭街市,而海安路414巷,就是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港道,而佛頭港原為三條港道所匯流而成,景福祠即是三條港道匯集之處,又稱佛頭港土地公廟。

(2)以西門圓環為出發點,越過民族路,走進普濟街內的巿場,就可找到臺南巿唯一列為第三級古蹟的土地公廟─景福祠。 來到景福祠,一眼可瞧見門口放置的一個大香爐。廟前的兩塊石碑,內容記述有關景福祠修廟之事,還明訂廟前店屋不得高築過廟,如有不遵守者,則送官嚴辦,可見景福祠土地公地位的崇高。

(3)建築型制僅拜亭及正殿,極為簡單,正殿兩側山牆各有大幅雕塑,廟前街道左側牆上,嵌有2塊石碑,「佛頭港福德祠碑記」為乾隆45年所立的,「重建景福祠碑記」則為嘉慶年間,景福祠遭火災焚毀重建後所立,「萬物資生」匾為當時留下的重要史料。頭可見左右上方的「暮鼓」、「晨鐘」,莊嚴中猶帶有警世意味。

 IMG_0470 (Copy)IMG_0471 (Copy)

普濟殿

古蹟編號:19號

創建年代: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

沿革:原為木造的觀音寺,取「慈航普渡眾生」之意,故名為「普濟寺」,兼具會館性質,提供往來旅客的宿息。

之後,有一同安人借宿,將隨身攜帶的池府王爺神像遺留在寺內,成為陪祀的神明,沒想到池府王爺香火日盛,漸漸取代了觀音的地位,當地郊商遂集資擴建,改祀池府王爺為主神,並將普濟寺更名為「普濟廟」。

傳說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駕臨此廟遊賞,賜名為「殿」,乃台南市內第一座王爺廟。

普濟殿坐落於府城西北,鄰近五條港地區,自古以來商旅雲集、人文薈萃。

盛傳昔日本地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普濟殿正位於八卦中心,為「蜘蛛結網穴」。

如今隨著巷道拓寬、改建,已經失去其原有的街道樣貌了。

康熙25年(1686),普濟殿初次重建落成,方向由坐南朝北改為坐北朝南;乾隆11年(1746)、嘉慶22年(1817)兩次重修,並購得普濟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形成一本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

此後經歷數次重修,卻於日治時代末期,遭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毀損。

民國34年(1945)、民國63年(1974)兩次重修,成為今日風貌。

廟內古文物頗多,可說位居府城寺廟前列,前殿的龍柱有200年歷史,而主殿的龍柱更是有400年歷史,是目前府城可見各廟龍柱年代最早者。

主體結構為拜亭二殿單開間建築,主殿主祀池府千歲,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大太爺、大聖爺;偏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陪祀18羅漢、地藏王菩薩。

另有法主公殿,主祀法主公,此尊法主公原為昔日府城七寺八廟中「聖君廟」的主神,日治時期聖君廟遭盟軍轟炸毀壞,輾轉奉祀至普濟殿至今。

正殿所陪祀的福德正神,原本為粗糠崎土地廟的主神,也有同樣的遭遇。

普濟殿除了收容了許多神明之外,正殿與偏殿的座向相反,也是其他寺廟所罕見,鎮廟石獸所採用的三腳蟾蜍更是少見,廟內處處充滿驚奇,很可以細心觀賞,肯定會有極大的收穫。

 主殿

IMG_0475 (Copy)P1130351 (Copy)  

偏殿

IMG_0476 (Copy)

廟旁石碑(自清代至日治)

IMG_0478 (Copy)IMG_0479 (Copy)IMG_0481 (Copy)  

和勝堂

和勝堂建舘迄今七十有年,虔祀諸尊王,【由舊舘】『敬和堂』引靈而來,由 王魯 先生等十名信徒虔誠信仰參拜,當時並未取堂號,虔祀劉、黃、李、雷、南等諸位尊王,以及玄天上帝,並以李府三尊王為主神。

主神 李府三尊王 之來歷乃是大陸山西省大同人氏。

當時主神 李府尊王 威靈顯赫、聞風慕名,有位虔誠信徒,由和勝堂引尊王之靈俸祀,取堂號為『金勝堂』,和勝堂之堂名即是取【敬和】及【金勝】之【和勝】而命名『和勝堂』,草創肇始以木材為牆、錏板為頂,後再增祀清水祖師。

和勝堂 神威王李府三尊王 及 萬法教主玄天上帝為神顯眾民,每逢辰【龍】年 須主辦一科【王醮】護國衛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庇佑民眾安居樂業,當時乃逢日據時代有【正廳】改善,不許民間俸祀神像,在盟軍轟炸台灣時,本堂眾先賢護守神像不遣餘力,和勝堂眾神亦威震台疆護衛眾弟子,致眾信毫髮無傷,當時『和勝堂』神威王李府三尊王及萬法教主玄天上帝聲望暢揚眾民,來膜拜禱求者甚眾,每有疾病禱求常霍然而癒,家中不順暢禱求進而事事如意,神麻廣被、神恩浩瀚、和聲永勝。

戰後,暫祀一民宅,民國三十五年,在普濟殿後花園仔【舊地名】一偶,興建磚造神壇,始略規模,民國六十五年,經整建而有今貌,民國七十六年,本堂隔鄰空地之地主 吳達雄 先生,將該空地二十餘坪,慷慨捐獻、贈于和勝堂,即積極規劃興建廂房。

 IMG_0482 (Copy)  

 開基共善堂

石精臼開基共善堂

本廟創立於清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奉祀保護大帝邢天王,農曆二月廿三日、八月廿三日為祭典日期。光緒廿二年,日人領台後,日政府實施街道改正,廣安宮在民族路與新米街口,因開路而全部拆除,再於民國十三年甲子之歲,廣安宮董事爐主與共善堂董事爐主商議,雙方同意合祀,而向政府申請,經長官之仲裁以共善堂之遺址,以及廣安宮之經費共同重建,為廣安宮、共善堂合祀,由此信徒聚增,香火更盛,至民國六十九年六月由信徒劉來欽、董炎松、蔡木生、王新練、王必炘、陳柏青、董深淵、陳明輝、蔡鑫澤、許溪山、王清溪、林偶才發起重建於台南市慈聖街六十五號現址,廟貌神房於民國七十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午時迎神入廟,重振香火,為開基共善堂。

IMG_0484 (Copy)   

巧遇板橋一間廟宇進香,接待的廟方先點燃許多爆竹與煙火接下來進香的廟方旗幟及花果先獻上,

 IMG_0486 (Copy)

 要進廟前皆先過中間的火

 IMG_0492 (Copy)

舞獅

 IMG_0488 (Copy)

手捧神像進殿,模型神轎(?)進殿,神轎要進廟時,信徒們紛紛鑽轎底,祈求保佑

 看西街教會

(1)看西街名稱由來:

「看西街」名字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位於五條港區向西的位置,整排房舍都向西,故被稱為「看西街」,今之仁愛街。另一說是由這條街看向水仙宮的方向,可以看到水仙宮的石獅,居民就戲稱這條街就叫做看「獅街」(台語)。

(2)馬雅各醫生的醫館

a.清同治4年(1865年)馬雅各醫師於仁愛街43號(看西街上)設立醫館行醫宣教,6月6日設禮拜堂(宣教所)。

b.看西街上的醫館,可說是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重要的發源地,也是台灣首間傳教所及西醫診所。

c.1865年7月馬雅各醫生受本地保守民眾中傷,遭群眾包圍,逐轉往高雄旗後。

d.1865年12月馬雅各醫生再回到舊樓(今聾啞學校)冊始行醫及傳教。

(3)巴克禮牧師與看西街教會

a.1917年巴克禮牧師在馬雅各醫師傳教原址(仁愛街43號)設永樂町佈道所。

b. 昭和14年(1939年)信徒於看西街附近設立太平境教會永樂友會。

c. 1951年由教友集買下和平街33號建立教會,仿製17世紀英國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形成。

d.教堂左右兩側宗教大壁畫原版,出自府城薪傳傳獎得主蔡草如之手。

e.1955年(民國44年)教會完工,1965年(民國54年)改為「基督教台灣宣教紀念教會及南部設教紀念教會」,又名「看西街教會」。

(4)看西街教會特色

a.看西街教會的建築原型乃是取材英國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建築乃採純西方式樣的外貌,開鋼筋混凝土西洋建築風氣之光。

b.就空間而言,看西街教會是以巴西利卡長方形教堂為藍本,古典式樣的山牆門廊及川堂之上的圓 頂,圓頂的基部係由12根柱子所環繞。

c.圓頂的上部牆面也繞有一圈半圓壁柱,入口門廊是六柱式古典山牆形式。

IMG_0497 (Copy)   

 漕幫三義堂

 經過和平街與仁愛街時路旁的一個小看板,看來巷中其實還隱藏不少陳年往事

 IMG_0499 (Copy)  

南沙宮

古蹟編號:64

創建年代:乾隆11年(1746年),當年築於南河港畔。這是官方的記載,根據廟方的記載,卻為清康熙年間所建。

南沙宮由舊下南河、頂南河街、看西街、松仔腳等地的居民捐資創建。廟地原是南河港的碼頭公館,為三郊董事石時榮所有,為感謝黃府千歲救火的恩情,持碼頭公館獻給王爺做廟址。

沿革:

南沙宮的王爺為南河港盧姓工人從福建迎奉來台的保護神,廟內供奉的黃府千歲,為西區常見的王爺。盧姓祖先渡海來台的時譬豐,為保航海平安,而由福建迎請黃府千歲,包府千歲。清光緒年間重修,本省光復後整修多次。

地理位置:

1.南沙宮位於和平街與仁愛街的路口,仁愛街舊稱箍桶街,昔日貨物在此打包綑綁以利輸送,街道名稱亦因為港道的商業行為而命名。

2.昔日築於南河港畔,鄰近看西街教會、看西街。

3.南沙宮盧、南勢街郭:這句話指的是開發南河港的盧姓、郭姓兩大姓,並分別在和平街旁留下南沙宮與西羅殿。盧氏據有南河港中段的地區,郭氏則以南河港下游為據點。

4.南河港的商務:南河港邊的打棕街(今忠明街),有許多的船頭行(今稱之為貿易商商號)及棧間(即今日的貨倉)。港區相互依存的關係為郊商、酒樓、藝妓。另一種依存的關係郊商、碼頭工人、馬車袋。

 IMG_0501 (Copy)IMG_0500 (Copy)  

神農街

西羅殿

祀奉保安廣澤尊王之由來並其概略

廣澤尊王為泉邑之福神,威靈著於遐邇,故閩南一帶諸居民,遇有疑難事,必卜之於神而取決焉,凡將遠行也必奉香火以偕往,蓋深感夫神之善福庇人,可有恃而無恐耳。我泉之鄉,先輩於距今二百餘年前,由泉相率渡臺經商,人特向鳳山寺奉神來臺,祀於本廟,其始仍延用鳳山寺之廟號,嗣因覺稱名失當,即改為現之西羅殿,囊時廟之南北兩側室,嘗充作泉、臺兩地間之聯絡公館,是以迄今尚有聖王公館之名焉。惟神自分爐以來,到處頗呈靈異,故四方來參拜者絡繹不絕。

廣澤尊王:王升天前,名叫郭忠福,後唐同光元年(923年,癸未)二月廿二卯時,誕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清溪村。戊戌年八月廿二午時,南安詩山聖迹成道成佛。于後晉天福,初廟則建於偽閩通文間,至今歷一千有餘年,香火不替,王之事亦有福建通志、南安縣志。王先後受朝廷封敕者三:宋高宗時皇宮火災,尊王滅火救駕有功,第一次受封;宋光宗敕封威鎮忠應孚廣澤侯,宋寧宗晉封提伯王,累加忠應孚惠威烈廣澤尊王。

 IMG_0997 (Copy).JPG  IMG_0998 (Copy).JPG

接官亭石坊

昔日府城與安平之間有臺江內海,全賴舟楫來往各地。清康熙、雍正年間,府城渡頭已由大井頭西移南河港安瀾橋附近,稱「鎮渡頭」。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建風神廟與接官亭於此,以利舟楫,更為文武官員迎送餞別之地。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建石坊於碼頭之上,以壯觀瞻,坊前砌石階,方便登舟上岸。

石坊為重簷,四柱三間,氣勢峻拔,雕造精美,乃本市四座石坊中最為壯觀者。

IMG_0987 (Copy).JPG IMG_0986 (Copy).JPG  

三級古蹟─風神廟

創建於清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地臨南河港安瀾橋邊,居水路必經之處。主祀風神,崇功報德,以護庇臺海舟楫航行安全;並設官廳與接官亭,作為往來府城文武官員迎送餞別,備極繁榮。乾隆41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規模寬廣,維清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建築圖碑存於本市大南門碑林,可見當年本廟格局與地理滄桑。

及日據時代,因開闢道路而拆廟,乃將供奉神像移至官聽,即成今貌。

P1130284 (Copy)IMG_0991 (Copy).JPG

海安宮

P1130294 (Copy)

藥王廟

P1130302 (Copy)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水仙宮 風神廟
    全站熱搜

    mu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